苏-57隐身战斗机自亮相珠海航展后,就一直吸引着无数航空迷的眼球,最近,俄罗斯国营电视台“第一频道”突然曝出猛料,从图片上看,苏-57回国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换装“产品30”AL-51-F1涡扇发动机新型发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看到该发动机后,却第一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中国歼-20和歼-35身上。那么,这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
1、俄军亮出二元隐身矢量喷嘴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背景。
早在苏-57项目启动之初,俄罗斯就计划使用土星科研设计局研发的AL-41-F1发动机,该发动机配备俯仰式轴对称矢量喷管,推力可达147千牛。
展开剩余74%然而,这种构造简单易用的设计也给苏-57的后向隐身性能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一缺陷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原因之一就是二元矢量喷管技术尚未成熟,不具备实用条件。
俄罗斯这次“猛龙过江”,宣布苏-57要搭载“产品30”发动机,终于让等待望眼欲穿的军迷们松了一口气。
“产品30”号称采用了全新的结构和技术,最大加力推力超176千牛,与前代相比提升近20%。更令人惊喜的是,它配备了二元矢量喷管,能够显著改善战机的后向隐身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二元矢量喷管被认为会降低发动机推力约14%到17%,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个损耗下降到了5%到7%,相比之下,“产品30”发动机说是“硬核设备”也不为过。
2、二元矢量喷管技术有何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二元矢量喷管技术是美国F-22战斗机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全球航空界享有盛誉。
该技术使得F-22在机动性和隐身性能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二元矢量喷管通过在发动机尾部安装一套四块调节板,使喷口能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开合调整,从而优化飞机的机动性和隐身能力。
展开来说,二元矢量喷管的优势之一是在设计上更适合现代五代机追求的扁平化机身,这种设计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雷达隐身能力。
二元喷管可以与飞机的扁平特征完美融合,不仅能够降低空气阻力,还显著提升了战斗机的尾部隐身性能。通过减少尾部、侧后方探测时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和红外信号,战斗机的隐身效果得到全面提升。这
一特性在现代空战中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隐身性能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场空战成败的关键因素。
3、中国的歼-20并要不要跟?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歼-20并要不要跟,也采用二元矢量喷管呢?
一些人认为,中国在推力矢量技术方面还存在短板。不过,这种说法早已过时,因为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歼-10B验证机就曾大秀推力矢量技术,展示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机动特技。
说到底,歼-20不用二元矢量喷管,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毕竟歼-20已经在隐身和机动性能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并把更多精力投放在态势感知能力的层面。也就是说,当日后歼-20有需要时,中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将推力矢量技术整合应用。
若说必须给战机安排二元矢量喷管,外界认为应用对象另有其人,那就是歼-35。因为这款战机不同于歼-20,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一旦冲突爆发,航母上起飞的战机可能随时遭遇四面八方的威胁,而此时,优化尾部隐身能力至关重要。
发布于:山西省